從馬背上流傳下來的千年美食——成長肉松
肉松或稱肉絨、肉酥。早在11世紀,蒙古人在每年的秋季將牲畜殺掉,然后經過砸壓等處理,把一頭牛肉或羊肉做成安徽肉松,貯藏在羊皮做的小袋子里。根據意大利馬可·波羅在游記中的記述,蒙古帝國元朝的蒙古騎兵將一種粉末狀肉松食品放入皮囊中,加入水掛在馬背上通過馬奔跑時產生的震動,使其溶解成粥狀從而食用。在作戰時在馬背上能迅速補充體力, 在長途行軍和沙漠作戰缺少糧草時,依靠這種方法能生存達幾個月之久。當年成吉思汗馳騁歐亞全靠的是肉松和奶粉做的干糧,可以說肉松輔助了成吉思汗的大業。
肉松以其有營養豐富,味美可口,攜帶方便的特點,深受人們喜愛。常見的食用方法有卷面包、泡粥、包飯團或者直接食用。
2014年研制出的專利產品——泡泡肉松。采用恒溫發酵和酶解技術,配方科學合理,能滿足人體每日必須的蛋白質、氨基酸、有機鈣、多種維生素和鐵、鋅、硒等微量元素。是目前中國一種能在開水中的融化率達70%以上的肉類復合型營養產品。
沖著喝的肉松保持了肉松本身的香味和營養,可以作為咖啡、牛奶、果汁伴侶,也可佐粥或直接沖飲。其特點是吸收快,可快速補充人體所需的維生素、蛋白質和微量元素;入口即化,有進食困難的人群也可適用;消化過程不需要胃酸的參與,有胃病的人也可以放心食用。其用料考究,主料選用大巴山放養家畜后臀部長纖維瘦肉,每頭家畜采集8斤原料。加入富硒帶天然綠色產品提取物和蔬菜汁的提取維生素,主料需在4小時內加工完成。